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 全选
    |
    专题: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创新
  • 孙建军 马亚雪 李 阳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9.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面向前沿交叉领域的信息服务有助于打破领域和行业壁垒,促进知识融合与创新加速,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推动科技进步提供关键支撑。本文从系统性交叉视角阐述前沿交叉领域的内涵特征,分析信息服务对前沿交叉领域的支撑作用,提出以“高适应性、分类化、全链条”为服务理念,以“智能化、个性化、动态化、高效化”为服务目标的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思想,构建面向前沿交叉领域形成、演化、更新与重组全过程的信息服务逻辑架构,并明确信号探测和创新路径预测两大关键服务目标。同时,为应对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创新性探讨顶层设计、数智融合与容错问题的解决方案,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方法论和策略参考。
  • 李晓妍 马亚雪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0-20.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早识别前沿交叉领域对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和战略技术布局至关重要。文章在系统梳理交叉领域与前沿领域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前沿交叉领域的内涵及关键特征,提出“三元交叉×要素交叉”多元交叉关系的理论释义,通过比较现有方法体系,进一步构建基于多元交叉关系的前沿交叉领域识别路径,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层面搭建前瞻性框架体系,其中宏观层面从政策与战略导向关注重点发展方向,中观层面从领域动态测度生长机制,微观层面则聚焦创新要素识别关键突破点。研究结果为开展前沿交叉领域识别与预测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国家和区域的科技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 王 焘 付少雄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21-32.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面向前沿交叉领域的科学-技术-产业间的融合创新组态效应,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产业间的联动,通过突破性技术孵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文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科学-技术-产业融合创新的前因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单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要素尚不构成科学-技术-产业融合创新的必要条件;知识资本加持-边缘发力型、资本引领-环境刺激型、系统主导-环境保障型、环境-系统交互驱动型是打造高融合创新水平的条件组态模式;资本集聚和知识扩散条件为高融合创新水平组态模式的核心条件。研究可为科学-技术-产业融合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 前沿与热点
  • 邱均平 付裕添 宓秦泽 胡 博 徐中阳 张廷勇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33-44.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大力支持健康事业、数智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健康信息服务作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在数据驱动和智能信息处理的内涵、理论及方法指导下,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健康信息服务的逻辑起点、现实动力和实践进路,进一步构建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健康数据资源基础优化,健康知识多主体协同形成,以及服务机制优化转型的逻辑架构和具体方式,以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健康信息服务的具体实现提供参考。
  • 刘雨琪 张 玥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45-57.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用户极易受到情绪和从众心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进而表现出一系列诸如谣言传播、从众恶意评论等非理性行为,破坏了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这种行为在粉丝群体中尤为突出。文章整合了一般攻击模型、认知失调理论和情绪归因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从信息茧房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粉丝群体从众恶评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其构型路径,旨在为维护社交媒体平台的健康生态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SEM分析结果显示,特质愤怒与信息茧房正向影响敌意归因偏差,而信息茧房与情感承诺对认知失调具有正向影响。敌意归因偏差、认知失调和负性情绪均正向影响从众恶评意愿;同时,负性情绪在敌意归因偏差与从众恶评意愿之间,以及认知失调与从众恶评意愿之间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fsQCA结果表明,信息茧房增强型和信息茧房缺失型两类构型均会触发从众恶评意愿。基于此,社交媒体平台应通过引入多元化信息和减少信息茧房效应,减少认知偏见和负性情绪的传播,从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生态。
  • 杨新涯 田 园 卓应忠 周 松 文佩丹 涂佳琪 胡 佳 谭乃豪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58-64.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客观、科学的学科评价方法对于学科建设的引导至关重要,但目前主流学术评价以英文为导向,中文学术评价则仍以期刊为单位,不能反应学科进展的基本状况,因此研究中文学术论文对学科的贡献值得重点关注。为明确适宜用于学科评价的文献发表年限范围,在探讨文献老化现象及其测度指标与实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以6608种中文学术期刊为对象,采集并整理了2003年-2023年的3899万篇中文学术论文,及其引用这些论文的3507万篇引文的大样本数据,结合文献情报相关理论和数据分析,提出学科活跃期的概念,依据概念计算出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所有一级学科的活跃期。实证结果表明,学科活跃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与预判的大致学期活跃期规律基本一致,符合最初的科学假设,不仅仅首次用大样本数据计算出各个学科的活跃期,同时也可以在人才评判、趋势研判、学科绩效评价中,根据不同学科的活跃期选取科学的时间范围等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和事实依据。
  • 张连峰 潘蕴涵 支凤稳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65-72.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旨在建立一套科学数据平台传播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平台的传播策略,提升其影响力和服务效能,以期为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将5W传播模式理论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立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及效果5个一级评价指标、19个二级指标,并对各指标的权重值进行量化。结果发现,运营专业性、描述型元数据的质量、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用户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以及用户行为效果是科学数据平台传播力的关键因素,并从平台的运营、元数据、交互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
  • 人工智能治理
  • 黄 炜 张玉滢 刘 勇 张 瑞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73-85.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防范其潜在风险,文章构建了一个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旨在通过对技术要素与主体要素的治理协同,实现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分为技术安全风险、社会伦理与法律风险、信息传播风险三类,并理清这些风险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表现;其次,从数据资源、算力资源、算法模型三个方面分析治理的技术要素,并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分析治理的主体要素;再次,基于各阶段的风险表现以及技术与主体要素的分析,构建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最后,依托治理框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虚假信息传播案例和国家监管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展示了该框架的实际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 蒋 洁 吴新悦 吕 扬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86-94.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n the innovative landscape driven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at fost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igh-quality AI literac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rucial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responsible producers, providers, consumers, and governors who engage in compliant AI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Maj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actively mapping out distinctive blueprints for AI literacy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various situations of universal education, degre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involves establishing and refining strategic guidelines, framework plans, specific programs, and regulatory assurances. They are implementing detailed measures through national legislation, supplier participation, nationwide campaigns,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mphasize the trend where sovereign nations shift from focusing solely on cultivating AI technical talent to valu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I literacy for all; from embedding clauses to enhance AI capabilities in development plans and regulatory standards at all levels to issuing specialized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nd from independently formulating national and local educational plans to collectively signing regional and global educational programs. These trends aim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I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will lead global actions.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 石庆功 肖希明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95-102.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立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使命,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文化影响的叙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在阐述国内外图书馆学对文化影响的代表性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和教育对文化影响的理论成果,构建起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文化影响的叙事框架。研究表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对文化影响的叙事方法主要包括图书馆学教育对文化的保存传承、选择传播、融合发展和创新创造4个维度。
  • 谢 欢 袁 佳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03-112.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国钧作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以探求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终生课题的日本学者松见弘道通过书信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文章对刘国钧与松见弘道1956年间的二通往来书信进行了释证,内容主要涉及日文版《中国书的故事》的翻译出版问题及二人对两国友好交流的期盼,对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日两国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刘国钧与松见弘道往来书信的研究,呼吁学界重视中外图书馆学交流史的研究,重视图书馆学人研究的“外部转向”,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知识体系。
  • 张小燕 雷 苗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13-121.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的逐渐深入,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入了智能化转型的新阶段。作为文化服务和创新重要载体的图书馆如何在人工智能场景下履行自己的使命,是当下图书馆应该思考的重要命题。文章以情景分析为视角,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善用善治、侧重消费应用、自由放任应用、自主决策应用等4种场景下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分析,提出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普适性图书馆发展策略,即倡导和积极践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制定素养提升计划以应对新型数字鸿沟,参与图书馆人工智能项目的设计与研发。
  • 戴逸君 周武忠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22-130.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已成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化转型的重要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核心概念,提出以智能知识与技能、智能态度与情感、价值观和智能伦理为基础的多维概念框架,并结合“计划、获取、判断和交流”的过程模型,探索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动态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图书馆应通过跨学科协作与情境化教育,夯实公众的技术能力与伦理意识,推动服务模式的创新。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服务策略,如引入伦理课程、加强技能培训与交互设计等,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 赵丽琴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31-135.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科学(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cience,AI4S)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交叉学科范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推动科学发现与知识服务创新。立足图书馆事业发展,从图书馆学视角去认知什么是AI4S、洞察AI4S与发展图书馆服务的关系、拥抱AI4S带给图书馆服务的变革影响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AI4S与图书馆发展有着双向赋能的耦合逻辑链路。AI4S已在图书馆界得到了应用,在服务模式、服务能力、服务价值等方面深刻地变革影响着图书馆服务。
  • 高杨文 梁莎莎 章泽锋 赵 莹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36-141.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26年至1932年完成出版的李季著《马克思传》,作为中国首部中文长篇原创马克思传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出版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文章以该著作为研究对象,在研读馆藏1929年、1932年、1933年、1949年四种版本李季著《马克思传》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历史考据法,考订了从三个出版机构共同完成出版到一个出版机构独立出版的发展过程,评定了“冶马克思生平、著作、学说于一炉”“没有恩格斯,决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旨,挖掘了“汇前人所作,正其讹舛”“塑造了‘战士’和‘学者’相统一的马克思形象”“为中国出版界放一异彩”的价值意义,弥补了该著作既有研究成果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