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2554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刘 婷 杨红伟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137-144.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14
    国立西北图书馆与刘国钧图书馆学思想均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丰碑。在“纪念国立西北图书馆成立80周年暨刘国钧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国立西北图书馆的创建与办馆实践、刘国钧图书馆学思想的内涵与挖掘、国立西北图书馆及馆员精神的当代传承展开了深入研讨。国立西北图书馆创建与办馆实践中所形成的馆员制度、业务制度、馆藏体系,刘国钧图书馆学思想中重视社会教育、参考咨询服务、地方文献、馆员素养,以及国立西北图书馆馆员群体所展现的艰苦奋斗与护文救国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与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普教启智与资政兴文的服务精神,都值得当代图书馆传承发展。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蒋冬英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130-136.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13
    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是我国数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参与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有着坚实的公共逻辑、服务逻辑和制度逻辑基础,能够发挥出数据资源、数据管理、知识服务、信任构建等多重价值。在建设实践中,图书馆及行业需要积极行动,在国家政策中找到切入定位,在实践探索中找到最佳模式。欧洲数字图书馆和美国Civic Switchboard项目为我国图书馆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王周宏 肖 鹏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117-129.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客观评价其对于文化消费的影响,有助于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外溢作用、激发文化消费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章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作为一场准自然实验,借助双重差分模型对东部六省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居民文化消费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提高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且效应随时间递增,其中居民的收入和支出起到了中介作用。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没有受到政策的显著影响。这一结果揭示了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激活文化消费、赋能文化产业。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张贵香 贾君枝 薛鹏珍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106-116.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11
    随着全球数据产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传统数据管理系统正面临数量庞大、多样化和实时性要求的挑战。数据湖作为大型原始数据存储库,已成为有效处理各种类型和规模数据的关键工具。为了防止数据湖演变为数据沼泽,必须重视元数据的有效管理。文章聚焦数据湖数据生命周期,探究数据湖元数据管理需求,归纳数据湖元数据类型;综合分析各领域的元数据架构,梳理数据湖元数据系统功能,揭示其在整个数据湖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数据湖元数据管理发展方向。探讨了数据湖的运作机制以及数据湖元数据管理逻辑,为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黄如花 赵 洋 石乐怡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96-105.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10
    开放教育资源遴选指标可为高校图书馆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文章收集整合国内外政策与法规,学术论文,国际组织的报告、指南、评价标准等,以及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所高校的图书馆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实践,提出开放教育资源遴选指标的构成及其依据,构建了涵盖资源安全、教学适用、内容可信、技术可用四个维度的开放教育资源遴选指标。
  • 文化遗产
    张群群 裴佳杰 郭丽荣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87-95.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9
    文化遗产数字叙事项目因数字媒介的技术性和叙事逻辑的独特性而发挥出新的文化势能。文章以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视角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叙事项目的叙事逻辑分析框架,对国内外11个文化遗产数字叙事项目进行研究。基于案例分析结果,探讨了文化遗产数字叙事项目的叙事逻辑具有叙事结构的程序性与块茎性、叙事时空的可变性与开放性、叙事视角的在场性与代入感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三维融合的文化遗产数字叙事项目之叙事逻辑体系,提出具有推广潜力的建设策略。研究表明,应采用非线性结构丰富探索路径、借助数智技术实现跨时空对话、增强深度互动打造沉浸式体验,从而提升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和公众认同。
  • 文化遗产
    刘嘉龙 李亚菲 宋宁远 裴 雷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74-86.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8
    数字人文为人文研究资料的处理提供了新方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重数据分析、轻问题论证与解释的现象,无法有效融入传统人文研究框架。在循证视角下,文章梳理人文研究循证过程,构建SMCI模型描述人文研究问题,从证据检索、证据质量评价、证据综合三个层面开展问题驱动的数字人文循证决策。以南京大屠杀为例,从证据利用检索出发梳理人文研究问题描述中的证据检索、证据质量评价特征及证据综合的具体路径;从证据制作检索出发梳理人文研究问题论证中资料的差异性特征,分析二手证据与问题论证的相关性,并依据论证需求制作一手证据。结果表明,循证视角下的数字人文循证路径,为数字人文开展研究问题有谱系、研究证据有来源、研究结果可解释的数据分析提供理论基础,问题驱动的数字人文循证决策的开展需依据循证范式重构人文研究资料。
  • 前沿与热点
    王 英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66-73.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7
    研究负责任的社会科学数据治理的伦理向度,旨在深化人们对负责任的社会科学数据治理的理解,推动其伦理实践。文章基于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RRI)的公共利益旨归和四维度模型,提出负责任的社会科学数据治理的伦理向度包含:预见、审慎、理解、担当和公益。预见旨在通过预期干预履行前瞻性责任,审慎旨在通过反思性治理贯彻积极责任理念,理解旨在通过协商合作促进利益相关者的交互,担当要求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责任,公益要求始终践行社会责任。其“五位一体”,构成负责任的社会科学数据治理的伦理要素结构,彰显其伦理向度。
  • 前沿与热点
    李洪晨 赵 星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54-65.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6
    智能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对科研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科研人员的AI素养、AI焦虑与科研场景下人工智能使用意愿的关系,并分析智力谦逊的调节效应,为缓解科研人员的AI焦虑、提升人工智能的使用意愿,以及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研究的有效融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发现,AI素养与人工智能使用意愿呈正相关关系,AI焦虑在AI素养与人工智能使用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AI素养通过减少AI焦虑,提高人工智能使用意愿。智力谦逊可以削弱工作替代焦虑对人工智能使用意愿的负向影响,增强学术伦理焦虑对使用意愿的负向影响。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强化人工智能的知识学习,提高人工智能使用和判断能力,保持对人工智能的开放态度和改变已有人工智能观点的开放性。
  • 前沿与热点
    张兴旺 李 洁 王小培 李思凡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43-53.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5
    6G时代的加速到来给知识服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对全场景驱动的6G知识服务展开研究,能为6G时代知识生态环境的转型升级与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文章在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6G知识服务需求模型,构建了一种全场景驱动的6G知识服务框架,对所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可以发现,6G知识服务的核心在于如何将服务需求、服务能力与服务资源进行高效匹配,达到其“全场景按需服务”与“一切皆服务”的服务愿景,实现其知识服务内容随需所想、知识服务环境随需而变、知识服务资源随需共享的发展目标。
  • 专题:人工智能赋能情报服务研究
    庞宇飞 张海涛 张传洋 吴川徽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32-42.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4
    文章从数智时代认知出发,对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政府情报决策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进行回顾和梳理。通过文献调研,一方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政府情报决策的逻辑理路进行梳理与阐释。另一方面从任务导向、核心支撑以及保障机制三方面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政府情报决策的实践进路。通过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人工智能与情报学、智慧政府及政府决策的融合路径,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政府情报决策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丰富了情报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内容,也为智慧政府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 专题:人工智能赋能情报服务研究
    周红磊 张海涛 刘彦辉 吕俊洁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21-31.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3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有助于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文章首先全面分析重大突发事件科学响应的现实问题,于理论、体系及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方向;其次以重大突发事件的情报感知为流程指导,以大模型智能体为技术赋能,探索情报响应的概念内涵及体系建设思路,提出集综合任务指挥层、应急资源管理层、双重响应处理层及主体协同联动层为一体的重大突发事件情报响应体系;最后回应聚焦的现实问题,提出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策略。我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应急管理困境,需要进行体系化应对,而体系应对考验的则是体系能力。大模型智能体赋能的重大突发事件情报响应体系,是开展情报分析与管理活动有机融合的可行思路。
  • 专题:人工智能赋能情报服务研究
    刘彦辉 张海涛 周红磊 庞宇飞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9-20.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2
    2025年初,我国发布的DeepSeek-R1推理模型,促进了普惠化AI时代的到来,如何将智能技术有效融入情报智库以提升其服务响应能力,并基于特定领域数据进行服务场景的验证,实现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衔接,已成为情报智库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聚焦于以大语言模型赋能情报智库政策内容问答服务,首先分析了情报智库的政策内容问答服务任务,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该场景下的可行性;其次设计了融合大语言模型的情报智库粮食安全政策内容问答服务方案;最后以粮食安全政策文本为核心数据源,对方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从政策文本提取要素与要素关系构建数据集,采用LoRA方法微调DeepSeek模型,将其接入LangChain框架,同时挂载本地知识库,形成完整的服务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专业性,为情报智库在特定领域实现政策内容问答的场景服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 专题:人工智能赋能情报服务研究
    张海涛 庞宇飞 刘彦辉 周红磊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1): 1-8.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01
    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赋能情报服务与决策的宏观认知概念、内涵与框架,旨在从内涵、逻辑与路径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情报服务中的内涵,指出其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情报的高效收集、深度处理、精准分析及快速传递;其次,剖析了人工智能赋能情报服务与决策的内在逻辑,包括融合创新、场景驱动和战略引领三大要素;最后,探索了人工智能赋能情报服务的具体路径,包括情报感知及数智赋能的智慧响应体系构建、场景化适配的智慧问答交互范式创新、智能化情报决策系统的内容构建与优化以及应用导向的“智慧+”情报服务与决策模式塑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情报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认知支撑和逻辑指引,有助于推动情报服务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高杨文 梁莎莎 章泽锋 赵 莹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36-141.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81
    1926年至1932年完成出版的李季著《马克思传》,作为中国首部中文长篇原创马克思传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出版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文章以该著作为研究对象,在研读馆藏1929年、1932年、1933年、1949年四种版本李季著《马克思传》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历史考据法,考订了从三个出版机构共同完成出版到一个出版机构独立出版的发展过程,评定了“冶马克思生平、著作、学说于一炉”“没有恩格斯,决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旨,挖掘了“汇前人所作,正其讹舛”“塑造了‘战士’和‘学者’相统一的马克思形象”“为中国出版界放一异彩”的价值意义,弥补了该著作既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赵丽琴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31-135.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80
    人工智能科学(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cience,AI4S)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交叉学科范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数据驱动的方式推动科学发现与知识服务创新。立足图书馆事业发展,从图书馆学视角去认知什么是AI4S、洞察AI4S与发展图书馆服务的关系、拥抱AI4S带给图书馆服务的变革影响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AI4S与图书馆发展有着双向赋能的耦合逻辑链路。AI4S已在图书馆界得到了应用,在服务模式、服务能力、服务价值等方面深刻地变革影响着图书馆服务。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戴逸君 周武忠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22-130.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已成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化转型的重要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素养的核心概念,提出以智能知识与技能、智能态度与情感、价值观和智能伦理为基础的多维概念框架,并结合“计划、获取、判断和交流”的过程模型,探索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动态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图书馆应通过跨学科协作与情境化教育,夯实公众的技术能力与伦理意识,推动服务模式的创新。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服务策略,如引入伦理课程、加强技能培训与交互设计等,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张小燕 雷 苗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13-121.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的逐渐深入,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入了智能化转型的新阶段。作为文化服务和创新重要载体的图书馆如何在人工智能场景下履行自己的使命,是当下图书馆应该思考的重要命题。文章以情景分析为视角,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善用善治、侧重消费应用、自由放任应用、自主决策应用等4种场景下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分析,提出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普适性图书馆发展策略,即倡导和积极践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制定素养提升计划以应对新型数字鸿沟,参与图书馆人工智能项目的设计与研发。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谢 欢 袁 佳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03-112.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7
    刘国钧作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以探求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终生课题的日本学者松见弘道通过书信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文章对刘国钧与松见弘道1956年间的二通往来书信进行了释证,内容主要涉及日文版《中国书的故事》的翻译出版问题及二人对两国友好交流的期盼,对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日两国图书馆界之间的交流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刘国钧与松见弘道往来书信的研究,呼吁学界重视中外图书馆学交流史的研究,重视图书馆学人研究的“外部转向”,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知识体系。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石庆功 肖希明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95-102.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6
    文章立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使命,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文化影响的叙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在阐述国内外图书馆学对文化影响的代表性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和教育对文化影响的理论成果,构建起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文化影响的叙事框架。研究表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对文化影响的叙事方法主要包括图书馆学教育对文化的保存传承、选择传播、融合发展和创新创造4个维度。
  • 人工智能治理
    蒋 洁 吴新悦 吕 扬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86-94.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5
    In the innovative landscape driven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at foster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igh-quality AI literac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rucial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responsible producers, providers, consumers, and governors who engage in compliant AI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Maj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actively mapping out distinctive blueprints for AI literacy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various situations of universal education, degre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involves establishing and refining strategic guidelines, framework plans, specific programs, and regulatory assurances. They are implementing detailed measures through national legislation, supplier participation, nationwide campaigns,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mphasize the trend where sovereign nations shift from focusing solely on cultivating AI technical talent to valu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I literacy for all; from embedding clauses to enhance AI capabilities in development plans and regulatory standards at all levels to issuing specialized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and from independently formulating national and local educational plans to collectively signing regional and global educational programs. These trends aim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I literacy education polic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will lead global actions.
  • 人工智能治理
    黄 炜 张玉滢 刘 勇 张 瑞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73-85.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4
    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防范其潜在风险,文章构建了一个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旨在通过对技术要素与主体要素的治理协同,实现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分为技术安全风险、社会伦理与法律风险、信息传播风险三类,并理清这些风险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表现;其次,从数据资源、算力资源、算法模型三个方面分析治理的技术要素,并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分析治理的主体要素;再次,基于各阶段的风险表现以及技术与主体要素的分析,构建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最后,依托治理框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虚假信息传播案例和国家监管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展示了该框架的实际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 前沿与热点
    张连峰 潘蕴涵 支凤稳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65-72.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3
    文章旨在建立一套科学数据平台传播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平台的传播策略,提升其影响力和服务效能,以期为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将5W传播模式理论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立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及效果5个一级评价指标、19个二级指标,并对各指标的权重值进行量化。结果发现,运营专业性、描述型元数据的质量、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用户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以及用户行为效果是科学数据平台传播力的关键因素,并从平台的运营、元数据、交互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
  • 前沿与热点
    杨新涯 田 园 卓应忠 周 松 文佩丹 涂佳琪 胡 佳 谭乃豪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58-64.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2
    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客观、科学的学科评价方法对于学科建设的引导至关重要,但目前主流学术评价以英文为导向,中文学术评价则仍以期刊为单位,不能反应学科进展的基本状况,因此研究中文学术论文对学科的贡献值得重点关注。为明确适宜用于学科评价的文献发表年限范围,在探讨文献老化现象及其测度指标与实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以6608种中文学术期刊为对象,采集并整理了2003年-2023年的3899万篇中文学术论文,及其引用这些论文的3507万篇引文的大样本数据,结合文献情报相关理论和数据分析,提出学科活跃期的概念,依据概念计算出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所有一级学科的活跃期。实证结果表明,学科活跃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与预判的大致学期活跃期规律基本一致,符合最初的科学假设,不仅仅首次用大样本数据计算出各个学科的活跃期,同时也可以在人才评判、趋势研判、学科绩效评价中,根据不同学科的活跃期选取科学的时间范围等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和事实依据。
  • 前沿与热点
    刘雨琪 张 玥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45-57.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1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用户极易受到情绪和从众心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进而表现出一系列诸如谣言传播、从众恶意评论等非理性行为,破坏了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这种行为在粉丝群体中尤为突出。文章整合了一般攻击模型、认知失调理论和情绪归因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从信息茧房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粉丝群体从众恶评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其构型路径,旨在为维护社交媒体平台的健康生态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SEM分析结果显示,特质愤怒与信息茧房正向影响敌意归因偏差,而信息茧房与情感承诺对认知失调具有正向影响。敌意归因偏差、认知失调和负性情绪均正向影响从众恶评意愿;同时,负性情绪在敌意归因偏差与从众恶评意愿之间,以及认知失调与从众恶评意愿之间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fsQCA结果表明,信息茧房增强型和信息茧房缺失型两类构型均会触发从众恶评意愿。基于此,社交媒体平台应通过引入多元化信息和减少信息茧房效应,减少认知偏见和负性情绪的传播,从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生态。
  • 前沿与热点
    邱均平 付裕添 宓秦泽 胡 博 徐中阳 张廷勇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33-44.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70
    在国家大力支持健康事业、数智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健康信息服务作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在数据驱动和智能信息处理的内涵、理论及方法指导下,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健康信息服务的逻辑起点、现实动力和实践进路,进一步构建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健康数据资源基础优化,健康知识多主体协同形成,以及服务机制优化转型的逻辑架构和具体方式,以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健康信息服务的具体实现提供参考。
  • 专题: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创新
    王 焘 付少雄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21-32.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69
    探究面向前沿交叉领域的科学-技术-产业间的融合创新组态效应,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产业间的联动,通过突破性技术孵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文章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科学-技术-产业融合创新的前因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单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要素尚不构成科学-技术-产业融合创新的必要条件;知识资本加持-边缘发力型、资本引领-环境刺激型、系统主导-环境保障型、环境-系统交互驱动型是打造高融合创新水平的条件组态模式;资本集聚和知识扩散条件为高融合创新水平组态模式的核心条件。研究可为科学-技术-产业融合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 专题: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创新
    孙建军 马亚雪 李 阳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6): 1-9.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67
    开展面向前沿交叉领域的信息服务有助于打破领域和行业壁垒,促进知识融合与创新加速,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推动科技进步提供关键支撑。本文从系统性交叉视角阐述前沿交叉领域的内涵特征,分析信息服务对前沿交叉领域的支撑作用,提出以“高适应性、分类化、全链条”为服务理念,以“智能化、个性化、动态化、高效化”为服务目标的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思想,构建面向前沿交叉领域形成、演化、更新与重组全过程的信息服务逻辑架构,并明确信号探测和创新路径预测两大关键服务目标。同时,为应对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创新性探讨顶层设计、数智融合与容错问题的解决方案,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方法论和策略参考。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司文选 侯琬靖 姚兰兰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5): 137-144.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66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当前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有效调动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至关重要。从社会力量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功能定位考量,社会力量在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现行的政策环境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针对社会力量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社会力量需要进一步发展,发挥多主体协同、资源配置与动力激发的重要作用,内外同步发力、稳步提升质效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李 琼
    图书与情报. 2024, 44(05): 123-136. https://doi.org/10.11968/tsyqb.1003-6938.2024065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我国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水平,不但可以促进乡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还有利于全方位、多领域地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在行政化建设、改善乡村文化生产力、丰富公共参与途径、激发文化建设主体积极性等方面取到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治理主体缺位、缺乏协同共治的价值认同、参与途径零散化和持续性差,以及协同动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以健全多元主体协同体系、凝聚协作与共的价值共识、打造整合性和持续性参与平台、构建多方位利益联结机制为举措的协同实践路径,以期强化多元主体协同理念,加固协作纽带,激发共建共享内驱动力,形成优势互补、高效联通的共同体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