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7-20
全选
|
特别策划: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
Select
转型与破局:建设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的数智学术基础设施*
王晓光 付靖宜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1-12.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知识生产方式,引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方法革新。科研领域的学术基础设施也逐渐从传统的文献保障型向智能计算型深度转型,对智慧数据资源、智能计算方法与工具以及开放科学理念的融合提出了更高标准。在此背景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人文类实验室正在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与前沿科技交叉融合研究的新阵地。新型数智实验范式需要更加新颖的方法论、科学装置与数字平台做支撑,其创新发展将拓展数智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Select
AI驱动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升维:从工具依赖到知识共生*
祝忠明 寇蕾蕾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13-25.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据密集型“第四范式”科学发现与AI驱动“第五范式”科学研究的融合发展,以数据与智能深度协同为核心的数智科学范式正逐步成为当代科研范式演进的重要趋势与关键特征。AI已不再仅仅是提升科研效率的辅助手段,而是日益转变为知识生产中深度参与者和协作者。文章首先剖析了当前AI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工具性应用的阶段性特征、典型场景及其固有的局限性。继而重点阐释了AI知识共生的理念及其构成要素,强调人机协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是克服工具依赖瓶颈、激发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活力的关键。最后进一步论述了构建AI知识共生体系的三大支柱性路径:以语义重构为核心的数据筑基、以开放演化为特征的算法强擎以及以智能体协同为机制的人机共创。在此基础上,探讨了AI知识共生如何赋能具有本土主体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特别是在打破外部话语垄断、提升国际学术叙事能力方面的潜力。
专题:情报学视角下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研究
Select
情报学视角下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的基本问题研究*
查先进 谭依婷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26-35.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通过颠覆性应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信息生态。文章从情报学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的内涵、特征、社会影响、问题及对策等基本问题。首先,界定了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以数据为中心、新颖性、前沿性、经济性、易用性、长期性、高风险性、高影响力等八大特征。其次,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在就业结构调整、数字鸿沟扩大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最后,分析了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存在的问题,包括场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充分、场景应用的双刃效应、场景应用中数据质量不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Select
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的社会影响与信息治理研究的框架和目标*
查先进 高 燕 代沁泉 王 雪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36-45.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医疗健康、推荐、政务、文化、教育、科研、交通、信息服务等行业和领域的颠覆性应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科学客观地认识和研判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其中的社会信息问题,对协调好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和信息治理的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首先围绕人工智能应用的社会影响和信息治理展开文献综述,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的社会影响与信息治理研究的总体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构成,接着分析了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阐述了预期目标,包括推动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建设、推动文化传承、推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研究结果对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Select
基于BERTopic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主题建模研究*
刘湘贝 严亚兰 查先进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46-55.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背景下,文章利用BERTopic考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主题模型。首先,在澎湃新闻网搜集数据,经清洗后得到3524条新闻数据。在主题建模中,先利用Conan-embedding-v1预训练大模型实现文本嵌入,再利用UMAP、HDBSCAN和c-TF-IDF进行降维、聚类和主题表征,最后利用KeyBERT微调技术对主题词进行优化。在主题模型分析中,结合技术研发、文化数字化、区域经济协同、经济发展、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医疗养老、政策协同、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新闻传播11个主题进行了主题词分析。主题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主题之间存在强关联性: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金融创新、政策协同三个主题的相似性较高,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政策协同两个主题相似性较高;层次聚类及文档分布分析表明技术研发、文化数字化和政策协同与其他主题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渗透现象。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催生人工智能颠覆性应用的场景现状、潜在需求和关联要素。
Select
移动智能推荐情境下网络成瘾行为扎根研究*
危馨岚 查先进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56-65.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驱动的推荐算法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社交媒体平台,它通过对用户历史行为和兴趣偏好数据的学习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所形成的移动智能推荐情境凸显了人工智能在推荐领域的颠覆性应用。移动智能推荐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加剧了用户的网络成瘾行为。文章利用扎根理论探究移动智能推荐情境下用户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设计访谈提纲并通过访谈搜集数据。然后,进行三级编码。在开放编码阶段,提炼出132个初始概念和33个基本范畴;在主轴编码阶段,提炼出10个主范畴;在选择编码阶段,构建移动智能推荐情境下网络成瘾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个人素养、行为信念、外界影响、负面感受及现实世界状态对网络成瘾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智能推荐的信息质量、系统质量与服务质量通过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行为信念,进而影响网络成瘾行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推荐领域的颠覆性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为移动智能推荐情境下用户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与治理提供了参考。
前沿与热点
Select
框架理论视角下人工智能风险的社会建构:基于事件新闻文本挖掘的分析*
刘清民 王 芳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66-79.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媒体通过框架建构人工智能风险的社会意义,影响公众认知与政策响应。厘清AI风险报道的主题特征与情感表达,能够为优化AI风险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文章基于框架理论,构建“范围-视角-色彩”三维分析模型,结合LDA主题建模、情感分析与语言模糊性识别等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AI风险报道新闻文本进行系统分析,揭示框架建构机制及其演化特征。结果发现,AI风险新闻议题经历了从技术性风险向社会性风险的转变,早期主要关注数据隐私和司法偏见等技术问题,近年来逐步转向算法歧视、选举干预和心理操控等社会政治议题;不同媒体类型在报道立场与关注重心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反映出风险传播中的多元视角建构;媒体普遍倾向于使用负面情绪表达,并辅以语言模糊策略,强化了公众对AI风险的焦虑与警觉情绪。研究表明,媒体在AI风险传播中不仅是信息中介,更是风险意义的积极建构者。
Select
数字薪火映方寸:家庭场域中代际学习信息实践的系统化解析与框架构建*
李金昊 赵宇翔 吴晨煜 赵延柯 朱庆华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80-92.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老龄化与数智化叠加背景下,推动老年群体有效融入数字社会,提升其数字素养,已成为实现“积极老龄观”与“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议题。文章旨在从信息实践视角出发,系统探讨家庭场域中代际学习对老年人数字融入的支持机制,揭示其作为一种协作性信息实践的结构特征与行为逻辑;同时引入活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结合元人种志方法,对多源文本资料中的代际学习信息实践活动进行概念提炼,识别八大核心要素,并构建四大系统结构;进一步基于“活动-行动-操作”的行为层级分析模型,划分代际学习信息实践的三个演化阶段:需求驱动,学习实践与结果反馈。研究表明,家庭代际学习是一种嵌入社会文化情境的系统化信息实践活动,静态上表现为信息生产、代际交流、代际分享与任务协作四大系统的交互联动;动态上呈现出层级分明的行为结构与阶段递进的演化路径,揭示了代际互动中数字技能培育与情感联结的双重功能。
前沿与热点
Select
动态能力视角下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fsQCA与回归分析的双重证据*
#br#
刘崇瑞 刘旭然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93-103.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时代如何提升政府数据开放绩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成为学界和业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引入动态能力理论构建政府数据开放“能力-绩效”分析框架,基于2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与回归分析,探究了不同维度动态能力及其相互作用对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设计能力、技术同化能力与数据提供能力等能力对政府数据开放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上述能力无法独立构成政府数据开放高绩效的必要条件,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对政府数据开放绩效发挥联动影响,形成三条影响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的路径,分别是机会感知型、综合驱动型、快速响应型。
Select
数字人文项目失败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基于国际最佳数字人文失败探索奖的分析
张 旭 王辉茹 曲荣华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104-113.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明数字人文项目失败的成因机理对数字人文可持续开发至关重要。文章以2014年-2023年国际数字人文奖中的22个“最佳数字人文失败探索奖”为数据来源,通过案例内容分析,结合文献调研与项目实践经验,分阶段、多维度剖析数字人文项目失败的潜在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数字人文项目在开发前期存在规划层、素养层、伦理层问题,在开发中期存在法律层、技术层、人员层问题,在开发后期存在资金层、保障层、归档层问题。基于此,针对性地从战略规划、执行操作、保障支持三个维度,提出未来数字人文项目在不同开发阶段的有效对策,助力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的可持续性。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Select
具身智能驱动图书馆知识服务:基于用户视角*
于 杨 张豪永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114-123.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身智能强调以物理身体为媒介,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持续、主动地感知、认知、行动和交互活动。用户视角下,具身智能驱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技术内核涵盖了融合多元传感的环境数字孪生构筑、适应动态场景的智能决策生成、自主路径规划的灵巧物理操控以及理解人本需求的自然人机协作。在此基础上,具身智能驱动图书馆进行“身临其境”的智慧资源服务、“手脑并用”的参考咨询服务、“心意相通”的沟通协作服务以及“众智汇聚”的智能支持服务等。从价值指向上看,具身智能正驱动图书馆知识服务从“环境适应”到“空间赋权”、从“信息获取”到“情境体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功能满足”到“自我实现”,从而提高用户的自主性、沉浸感、参与度以及满意度。
Select
旅游六要素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国际实践*
陈 一 叶青青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124-132.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旅融合是近年来国内外各文化和旅游组织或机构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大趋势背景下,深入挖掘国外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先进经验,对于国内图书馆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基于此,文章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在旅游六要素理论基础上,通过对23个国外公共图书馆与旅游六要素融合的文本材料进行主题分析,提出“国外公共图书馆与旅游六要素融合”总主题——“行、住、食、游、购、娱”6主题——19个分主题的三级融合主题,并根据各主题梳理出国外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具有便利性融合、特色性融合、新颖性融合、包容性融合、多功能性融合的5大特征,据此总结出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未来启示。
Select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框架构建与组态路径*
冉 连 吴铭洋
图书与情报. 2025, 45(03): 133-144.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探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维度及条件组态,能够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高效能运作提供重要学理参考。文章综合运用元综合分析方法和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国内外主流数据库筛选出114篇高质量样本文献,经编码、提炼与综合,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MCSI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4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识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管理、协同、服务、创新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创新突破型、管理驱动型、服务整合型和效能提升型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组合路径。据此从聚焦优势资源,打造亮点品牌;深化服务职能,回应文化需求;搭建协同基座,凝聚跨界资源方面进行了启示性反思。